你以為是「限時折扣」吸引你買?
其實,是老闆讓你自己說服自己。
我回頭看了自己過去 90 天買過的東西,發現不少品牌都在用這 6 招心理銷售技術。
這些技巧看似簡單,實際卻精准地打在你的決策盲點上。 了解它們,是你避免成為下一個「被說服」的開始。同時,你也可以用本文提及的技巧來增加你的說服力。
如果你也是經典好書《影響力》的忠實讀者,你一定也會對以下提及的內容有印象。
1. 錨定效應:讓你覺得比較划算的錯覺

一個月前,我想買新的 Kindle Scribe 2024。
我發現,2022 版本價錢是 $329 美金、2024 基本版是 $399 美金,而 2024 豪華版則是 $479 美金。
Amazon 首先展示 $479 的版本給我。 我一下就覺得:「太貴了」。
然後我看到更便宜的版本——2022 款。便宜了 $70,但一比較,還是覺得新版更划算。
結果我買了 $399 美金的版本。
買完後,我其實覺得買 2022 版也沒問題。 因為 2024 的功能我一次都沒有用過。
這就是錨定效應:人們在決策時過度依賴最初資訊的現象。例如,銷售員會先展示高價產品,讓後續產品看起來更便宜。
👉 你可能也曾經選了「中間選項」,不是因為需要,而是因為「比較起來好像比較划算」。
2. 誘餌效應:讓你無意識選擇「他們想你選的」

誘餌效應會引入一個不具吸引力的選項,改變你對其他選項的偏好。
像是電影院提供小、中、大爆米花:中份價格接近大份但份量少,讓大份看起來超划算。
我很喜歡喝美式咖啡。 在買咖啡時,我總是會選擇中杯($2.8、$3.1、$3.6)。
分析自己的行為,我發現我是無意識選擇的。 因為數字差別讓我覺得「大杯更值得」。
👉 你是不是也在「三選一」時,習慣選中間那個?不是因為喜歡,而是因為被設計成這樣選。
3. 稀缺操控:讓你為「失去」感到焦慮

稀缺操控利用產品或服務的有限性創造緊迫感,例如「限量版」、「倒數 4 小時」。
我曾經看過一門課程,知道它很久了,但一直沒買。 直到有天,收到電郵說:「優惠只剩最後 4 小時」。突然,我開始想:「如果我現在買,會不會改變什麼?」 這個想法讓我創造了新的需求,最後下單購買。
👉 你是不是也曾在倒數或限時中,快速做出不理性的決定?
4. 社會認同:大家都在做,所以我也要

最近 Netflix 推出一部劇《混沌少年時》。 剛推出時我沒興趣,滑過了。
一星期後,很多人推薦、討論,結果我也加入了。
這是社會認同的效應:當很多人都在做某事,我們也會覺得那是正確的。
👉 你可能也曾「不是因為喜歡才買」,而是因為大家都有、你怕自己落後。
5. 免費試用:先讓你試,讓你難以抽身

現在很多產品都主打「先試用,不滿意可退」,像 Appsumo 或電商的試用策略。
2 個月前,我在 Appsumo 買了一個 App,結果沒用也沒退。 因為過了退錢期限,而且「已經買了,就懶得處理」。
這類試用策略讓你試過之後更難放棄,因為產生了心理上的投入感。
👉 你也可能「因為已經買了,就懶得處理」,最後東西沒用錢也沒省。
6. 地位相關:你買的不是產品,是想成為的樣子

我差點買了一支 Rode 麥克風支架。
其實我已經有支架,但 Rode 是 podcast 界知名品牌,我想「讓影片更專業」。
後來我停下來想,這不是「功能」的問題,而是「形象」問題。
一旦產品與地位連結,你會不自覺忽略實用性,轉而追求象徵。
👉 你可能也曾經買東西,不是為了功能,而是想呈現某種「你想成為的形象」。
和一人創業推銷有關的常見問題(FAQ)
我是一人創業者,如何善用「限時折扣」提升轉換?
限時折扣可以有效引發潛在客戶的行動。
但關鍵不在於「時間短」,而是創造「失去的痛感」。
例如 AppSumo 常用「倒數 48 小時」與 email 提醒機制,讓消費者感覺「不買會損失」而非「只是在促銷」。
一人創業者可在頁面加入即時倒數工具、限時贈品,並設計出合理但真實的時間限制。
如何將「誘餌效應」應用在我的產品定價上?
可以設計三個定價方案:A(入門)/B(中階)/C(高階),故意讓 B 看起來性價比最低,從而提升 C 的吸引力。
這種做法像是 Notion AI 的收費方案,讓「團隊版」看起來比「個人版」更有價值,雖然大多數人只會用個人功能。
一人創業者可以測試中階方案內容「故意不吸引」,誘導更多人選擇高價方案。
有沒有知名品牌也用這些心理技巧?
當然有:
- Apple:常用「錨定效應」,推出高價 Pro Max 版 iPhone,讓標準版看起來合理。
- Starbucks:在定價上使用「誘餌效應」,設計中杯價錢接近大杯,使大杯更吸引。
- Facebook:利用「社會認同」,告訴你朋友也參加某活動或按讚某廣告,引導你跟風。
- Airbnb:利用「稀缺操控」,顯示「這間住宿僅剩 1 間」,加上倒數提示,提升立即預訂的機率。
一人創業者該如何避免「濫用心理學」變得不誠實?
最重要的是「動機」:你是為了協助用戶更快做決定,還是為了誤導他們?
一人創業者應該建立信任,透過透明資訊+限時策略+有價值內容,讓說服建立在誠信與共好上,而非操控感。
總結:這些心理技巧,讓你自己說服自己
回顧你最近的一次消費——你真的是「需要」它嗎? 還是你其實被某種心理機制所驅動?
品牌不是用折扣打動你,而是用「說服力」,讓你產生新的需求,讓你自己說服自己。
認識這些心理技巧,是打造消費覺察力的第一步。
你最近一次被這樣說服,是什麼時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