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辛苦寫了一篇又一篇內容,
結果卻只有幾個讚,連媽媽都沒幫你分享。
你以為AI能幫你解決寫內容的難題,
結果只是複製貼上,毫無靈魂、毫無共鳴。
觀眾滑過去,連停留一秒都嫌多。
其實,AI不是問題,問題是你把它當成「輸出機器」,而不是「創作夥伴」。
想讓AI寫出更有人味、更有吸引力的內容?關鍵在這 3 步驟:
目錄
Toggle1. 自己思考主題,讓AI寫
你要把關自己所生成的內容。
有時候,你寫什麼不是最重要,你的主題是什麼更重要。
我以前寫內容都很草率。
當時我的步驟如下:
1. 花 2-3 分鐘想主題
2. 用不多於 5 分鐘思考標題
3. 用30-45分鐘寫內容
現在我寫內容的時間分配:
1. 花 20 分鐘或以上思考主題
2. 花 10 分鐘或以上思考標題
3. 用 10 分鐘寫內容
比起「怎樣寫」,我更在意「寫什麼」。
2. 加入自己的經驗
我剛剛用ChatGPT寫某一篇內容時,它突然寫了一個例子:
「獨立開發者 Jane Chen 在離職後 30 天內寫下:「我幫助 100 位自由設計師,在 12 個月內,透過自動化工具,把接案時間縮短 30%,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創作。」」
這個Jane Chen並不存在。她的故事也沒有教育意義。起碼,故事吸引不了我。
AI很喜歡寫這些無聊故事。
所以,在AI寫完的內容前,加入自己的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。
例如,AI為我寫了一個重點:對一人創業家而言,時間與專注力是最稀缺的資源。沒有清晰北極星,你會在產品靈感、客戶請求與營收壓力之間被拉扯,白忙。
我可以立即思考:「有沒有相關的例子」,然後加入例子作為上面重點的補充。
3. 一句抱怨、一次個人經歷,都比AI空話有溫度
即使是AI也可以寫得很有感情,前題是你要懂得告訴AI你想要什麼感情。
例如:
「幫我寫一篇內容,主題是:創業者的常見錯誤」
比起單純寫這個主題,背後加入:原因和故事,內容會更有感情。
「2015年,我剛開始創業,認為創業就應該像電影一樣刺激。結果我錯了。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所謂的社交活動上,尋找不會出現的投資者以及合作機會。最終,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和金錢。這是我的背景。」
把你的故事輸入到ChatGPT,它對你產生記憶。

Bonus: 像專家一樣編輯你的內容
「好內容不是寫出來的,是「編輯」出來的。」
在Threads剛出現的早期,我看過一個KOL說:「呀,我在ChatGPT生成了 10000字內容,但Threads不讓我直接分享。」這個KOL很常分享內容,但明顯地對方都喜歡直接複製,有時連標點、用字也不修改。
我的編輯步驟很簡單:
1. 看一次
找出內容有沒有什麼問題,重點有沒有邏輯錯誤。
更重要的是找出ChatGPT有沒有引用錯誤的資訊。
下面是ChatGPT生成的一段內容:
根據心理學研究,約75%的人傾向於將自身困境歸咎於外部因素。(來源:《心理學今日》雜誌)
這種逃避責任的心態阻礙了個人成長和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看到這些內容,我會特別小心。
因為ChatGPT經常喜歡「創作」,看到數字或統計相關的內容,我一定會先花時間做「事實」調查。
最後,看一次的好處就是:感受閱讀「體驗」。
AI生成的內容經常都缺乏「分段」。一大段看起來不舒服。
我喜歡用子彈句式寫作。每次不會花太大篇幅寫,讓觀眾可以快速閱讀並了解內容。
2. 改一次
寫完文章後,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:
這段內容,有「吸引力」嗎?
我不是在問自己寫得順不順、好不好,而是它能不能讓人想繼續看下去?
例如,我會刻意強化開頭。
因為 AI 常常會用「根據研究…」、「許多專家指出…」這種無聊的開場。
但網路世界只有一秒注意力,這種開頭只會讓人立刻滑走。
我會改成問題句或有畫面的語言,比如:
「你知道嗎?絕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,第一反應不是解決,而是找藉口。」
光這句,就比剛才的冷冰冰統計數字,更容易讓人產生感情。
3. 讀一次
最後一步,是「唸出來」讀一次。
我不是在看文字,而是在聽「聲音」。
因為 ChatGPT 寫出來的內容太容易「一板一眼」,沒有節奏,也沒有呼吸空間。
而人的注意力,其實是靠「節奏感」引導的。
所以我會邊唸邊調整:
– 哪一段太長?
– 哪一句應該斷行?
– 哪裡該用問句?
– 哪裡該放一句很短、很重的句子,來讓人停一下?
這一步很像在「剪片」,用節奏把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抓住。
總結
在今天的內容中,我沒有分享太多的ChatGPT提示。比起提示,我覺得「心態」更重要。
在人人都喜歡用AI生成內容的時代,我們要成為一位編輯。
AI是我們的下屬,我們要根據他們的作品評分。只有獲得足夠評分才批准發表。
這是我們對自己以及對觀眾應有的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