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AI只會取代害怕被AI取代而抗拒AI的人。」
這是我在著名的作家以及投資人納瓦爾中看到的一句句子。
這句句子我在2天前看到,但我卻在2年前開始行動。
也就是說,在2年前,我就已經告訴自己:「我不會抗拒AI。相反,我要擁抱AI。」所以,我花了大量時間來學習如何使用AI。
好,看到這裡,大家可能會思考一個問題:「這篇內容的主題是:「如何成為一個聰明的人」,Isaac為什麼要說和AI相關的事情?難道聰明的人就是會使用AI的人?」
當然沒有這麼簡單。
我相信,「聰明和不聰明的人」都會使用AI。而未來進一步決定我們「價值」的不單在這一個層次。
未來決定我們價值的是我們的「思考能力」。
在分享如何成為一個聰明的人前,我想先分享如何成為一位「不聰明的人」?
成為一個愚者的方法:
- 抗拒改變
- 只相信舊有的一套
- 被觀點控制思考
- 用類比作決策
- 不使用AI作為輔助
4-5年前的我,就是一個典型的「不聰明人」。現在的我雖然仍然不聰明,但我卻認為自己不再是一位愚者。
既然大家知道如何不成為一位愚者,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了解如何在今年(學習)成為一位聰明人
變得聰明的第一步:不再抗拒改變
今年是我創業的第十年。
在過去的3-5年,我仍然很討厭「改變」。
什麼是討厭改變?
- 遇到新鮮事物時,我會抗拒
- 滿足於每天做同樣的事情
舉一個例子,當年我的其中一個品牌Sparksine在IG裡有大概8萬Followers。
那時候,我的IG策略很簡單:每天分享一句書摘,打動我的觀眾。
突然,IG推出了一個新功能:輪播貼文。輪播貼文是指一次性分享一張或以上圖片。當時我覺得:「這只是IG的一個無聊功能,不用關注太多。」
我會這樣想,不是因為這個功能沒有用。
而是因為:「我不想改變。」既然我的舊方法可行,為什麼還要改變呢?
結果,我在看到很多品牌得到「流量」後,才開始用這個功能。
這一個經驗教會我反思在作出任何決定時,問自己:「到底我的想法是一個事實還是我在抗拒轉變?」
根據以上觀點,想要變得聰明,第一步就是「學習迎接改變」。
「改變」是人生一定會遇到的事。
而且,我發現「改變」的速度會隨時間而加快。10年前改變的速度比5年前慢;5年前改變的速度比今天慢。
隨著科技發展以及行為轉變,「改變」的幅度以及速度都在增加。
所以,不要抗拒改變。
擁抱改變吧。反正你擁不擁抱,它都會發生。
變得聰明的第二步:放下舊的一套
我的IG Reels觀看數目突然從每段破10萬下降到2萬-3萬。
這個轉變使我覺得很不解。到底為什麼會這樣?
明明我的觀看數一直都很穩定。
另一個例子:我所咨詢的電商。
這家網店以往在推廣活動期間都可以在一星期內有3-4萬美金的交易量,突然只下降到1萬美金。
為什麼會這樣?
過去兩年它的銷量都很穩定。
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重點:「世界改變了」。
既然世界改變了,舊的一套也要改變。
接受改變 = 「心態」 + 「行動」
如果單是「心態」接受改變,沒有在行動上接受改變,你就不能迎接改變。
所以,我們要在行動上也進行改變。
問題來了:「每一件事情都是新的,我如何在行動上獲得改變呢?我怎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?」
這裡,我們要放下「答案在旁邊」的觀念。我們不要再覺得有一套既定的答案在這裡讓我們隨時使用。
「答案不在旁邊」,「答案在手邊」。我們要從行動中找出答案。
以下是我認為尋找答案的最佳方法(這套方法我在10年前學會,到今天仍然適用):
- 提出假設
- 設計實驗
- 執行實驗
- 分析結果
- 決定方向:繼續還是設計下一個實驗
這套方法我在高中時期就學會。它源於「科學」。
科學家面對的一切都是前人所沒有做過的。他們沒有答案在旁邊。為了得到答案,他們需要的就是實驗。透過實驗尋找答案。
在這個時代,越多越多答案是沒有現存答案的。
為了尋找答案,我們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做實驗來尋找答案。
如果舊的方法不再有效,就從舊方法中抽出一些因子,再用上述步驟進行實驗,找出新的方法。
以我咨詢的電商公司為例。
當時我只有2星期去增加銷量。在往年,我只需做一些廣告就可以在一星期內成功達到銷售目標。但在當時,第一星期我們仍然只做到去年的20%不到的目標。
因此我決定從:「觀眾群、推廣平台以及舊顧客方面出發。」
把公司以往的推銷方法、目標觀眾以及銷售文案都放下,重新設計超過30個廣告以及建立了一套新的電郵行銷系統。在推行的3天後,我們就把去年的銷量衝破了。
變得聰明的第三步:分清事實與觀點
「Isaac,我們要不要投資一點Bitcoin?」我當年的創業夥伴這樣問我。
「不要,Bitcoin是一個沒有基礎的虛火。我想不到它有什麼價值。」
當時,Bitcoin的售價是$150美金。我拒絕了解和Bitcoin的一切。
結果,我錯過了一切和比特幣以及區塊鏈相關的一切。
我十分後悔。
6-7年後,有一個新的投資產品又出現了,它叫NFT。
由於錯過了比特幣,於是我這一次告訴自己:「我不會再錯過這些熱門主題了。」
然後,我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大堆jpg圖片檔案。
我看著它們的價錢從$10 SOL跌到今天的$0.005 SOL。
以上兩個是我很喜歡的例子,它們非常有教育意義。
如果大家有讀過底層邏輯這本書,應該會對這個重點有了解。
在底層邏輯中,作者寫道:
「一個人的表述大概可以分為兩種:事實和觀點。事實有真假,觀點無對錯。但是細究起來,還可以再細分,至少可以分為四種:事實(Fact)、觀點(Opinion)、立場(Stand)和信仰(Belief)。」
底層邏輯
事實:獨立於人,客觀存在。例如:今天的溫度是攝氏17度
觀點:對事實的看法。例如:今天的溫度是攝氏17度,很冷
立場: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。例如:今天香港的溫度是攝氏17度,政府應該發放寒冷津貼。
信仰:一套自治的邏輯體系。例如:今天香港的溫度是攝氏17度,因為是濕凍,所以很冷
回到上面我的例子中,我把事實和觀點混淆了。
比特幣是第一代的虛擬貨幣,它受到一群人的追捧。
這是事實。
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是數學以及區塊鏈,它的供給是有限以及它有一套分配和證明交易機制。這是事實。
比特幣背後沒有任何實體經濟支持,這是我當時認為的事實。但是,我沒有再進一步去思考和驗證這個想法。原來,有些國家以及有些地方,會用比特幣進行交易。這是它的實體應用。我沒有驗證想法,誤以為自己了解的就是事實,原來我只產生了觀點。
「觀點」本身沒有對錯。錯誤的是誤以為自己所了解的就是事實。
例如,以前的人以為地球是正方形。結果,我們作出的一切思考都會基於這個錯誤的觀念而產生。就像我以為比特幣是一個「泡沫」,然後拒絕它的一切。
數年後,比特幣升值了數十倍、區塊鏈技術越來越成熟,我才發現自己的錯。
然後,NFT出現了。
NFT是一種非同質性貨幣,也能在虛擬藝術品的交易中被應用。
但是,100個NFT裡,有99個都是虛無的。那些在NFT大賺的人通常都因為「80/20法則」,即80% NFT的收入來自20%的投資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沒有足夠的資金,在無法在這裡獲益。
但是,我沒有這樣想。
我產生了一個觀點:「將來所有人都需要用NFT,所有NFT都會升值。」結果,我投資了大量NFT頭像,這些NFT不斷地眨值。
我會投資NFT很大程度是因為我錯過了比特幣,急於想要找另一個替代品。
結果:比特幣是比特幣,NFT是NFT。
「事實」和「觀點」是有不同的。每一個觀點都要先被測試。一旦發現自己的觀點錯誤,就要立即止損。
現在的我我不會擁抱任何一個想法,如果有任何證據證明我是錯的,我會立即改變。
畢竟,擁抱一個錯誤的觀點對我們百害而無一利。
實用建議:
- 面對新的事物,應保持開放心態,收集充分事實後再形成觀點
- 學會分清事實與觀點,並快速驗證和改正錯誤,是提升決策力的關鍵
變得聰明的第四步:不要用類比作決策
App很受歡迎、很多大品牌都有推出App,所以我們要專注在App上。
2014年,我剛開始創業,上面是我和當時一堆夥伴的「觀點」。因此,在未來的6年時間,我們都專注在自己的App。沒有花時間處理網站。
在我們的情況下,這是錯誤的。
因為我們的產品是資訊性產品以及缺乏流量,App不一定是必需的,而且App在數據處理上比網站難很多。另外,設計App的週期也比網站長很多。
所以,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、也找不到很多顧客。
在這個例子裡,我發現了自己所犯的一個錯誤:「用類比而不是第一性原理思考。」
第一性原理的啟發
直到後來,我接觸到埃隆·馬斯克所提倡的第一性原理思維,才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。
馬斯克認為,類比思維限制了創新,因為我們只是在模仿別人的做法。而第一性原理則要求我們將問題拆解到最基本的事實,然後重新構建解決方案。
他在降低電池成本的案例中,先挑戰了「電池無法降低成本」的假設,再從原材料組成出發,分析成本結構,最終設計出更具效率的解決方案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,真正的突破來自對事物本質的深入理解,而非表面的模仿。
去年6月,我推出新產品Spark+:每天向訂閱者推薦一篇好書精華,幫助他們養成閱讀習慣。
以往,我可能會選擇先開發一個App,再花時間推廣。但這次,我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審視問題: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他們要的不是一個平台,而是有價值的內容以及方便獲取的方式。
於是,我選擇了Patreon這個現成的平台(香港版),15分鐘內完成設定,30分鐘內推廣,一天內就開始賺錢。這個決策的成功來自於對用戶需求的深入理解,而非簡單地模仿他人的路徑。
類比思維雖然直觀且安全,但容易限制創新,導致錯誤決策。
而第一性原理雖然需要更多的心智投入,卻能帶來深層次的突破與創新。對我而言,這種思維模式不僅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,更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可能性。從最基本的真理出發,重新思考問題,你會發現,答案往往比想像中更簡單。
變得聰明的第五步:在2025善用AI
「AI不會寫出好的東西,人還是要看人寫的東西。」一位朋友這樣告訴我。
這位朋友是一位創作者,喜歡寫東西,但很抗拒AI。
這位朋友的想法跟很多人一樣:抗拒AI,覺得沒有了人這個原素的作品不是好作品。
對於他的想法,我不完全認同,也不完全反對。
當然,從「情感」角度上,人還是喜歡和「人」接觸。
這裡想分享一個我很喜歡在火鍋店問的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同一舊牛肉,手切牛肉會賣得比機切牛肉貴一倍?」
「因為它和人有關,人的成本更貴。」你可能會這樣想。
我又會問另一個問題:「如果我要食的是牛肉,用機器可以切成我想要以及最理想的厚度,滿足我的口感。」既然如此,機切不應該更好嗎?
當然,我不熟悉這個行業,背後可能有其他的好處,如:高端體驗或稀缺性等。
但我就認為:既然機器可以做得更好,用機器也沒有壞。
回到前面朋友的例子,如果AI寫出來的東西較好而且觀眾又喜歡,為什麼不用AI?
而且,AI也不是100%沒有人的原素。
以我為例,我80%的內容都用AI寫。但是,觀點和例子都來自我自己。AI就像我的助理,幫我把一切整合成文章。以大家看到的這一篇內容為例,即使我在親手寫完後,我也會讓AI為我修改。
在我看來,這也是我寫的文章。
不過,我不會在文章上加上:「手寫內容」。畢竟我覺得內容最核心的還是主題、結構以及觀點本身。
作為一位一人創業家,AI每天最少幫我節省2-3小時。讓我可以每天工作4-6小時,然後下班陪兒子。
以下是我所使用的AI工具以及流程:
- ChatGPT / Claude. ai
幫我寫作,包括:思考內容、修改文章以及寫社交媒體內容。
另外,ChatGPT更是我的搜尋助理,為我搜尋不同的內容。例如:買什麼產品以及格價。它基本上是我的私人助理。
- 圖片生成
寫作時,我經常都需要用到圖片生成功能。以往,我可能要花時間在Canva一步一步地砌圖片。
但是,因為AI的出現,我只需用正確的ChatGPT提示告於ChatGPT或Midjourney我要些什麼,它們就會快速地為我生成圖片。
- 靈感生成
我用Activepiece(或n8n以及Zapier)這些工具來進行自動化生成點子。
我的流程很簡單:
每天8、12以及晚上8時,Activepiece都會幫我用ChatGPT(要用API)生成一堆創作點子。
這樣,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都有靈感創作。
- 影片生成文字稿
我有創作Reels的習慣。
以往,我在生成影片後,需要一步一步地再上字幕或生成影片稿和標題。這些都是很複雜的步驟。
現在,我只需要:
- 拍攝影片
- 把影片放到Mac Whisper
- Mac Whisper 幫我生成字幕
- 把字幕上傳到Capcut或Screenflow這些影片剪輯軟件
- 上傳影片和音檔到Google Drvie
- Activepiece幫我把內容處理,生成文案以及標題到Notion
AI是我的團隊以及我的管理員。
創業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懂得「指派工作」。以往,我很怕麻煩,因為管理員工需要很多心血。
現在,AI幫我解決了這個麻煩,幫我處理一切。
所以,2025年,學習使用AI以及把AI融入你的生活中,可以幫助你變得聰明。
有一位朋友問我:「Isaac,將來你會要求兒子學些什麼?」
我的答案很簡單:「應用AI。」
總結
「成為聰明人」不單是會使用AI,而是從思維與行動著手,尤其要不斷學習、擁抱改變。
首先,如何成為「不聰明的人」?
- 抗拒改變
- 相信舊思維
- 被他人觀點牽著走
- 只靠類比決策
- 完全不使用AI
根據以上建議,想要變得聰明,可以參考:
- 不再抗拒改變:接受新事物與變化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
- 放下舊的一套:世界一直在變,舊方法不見得能解決新問題,需要以科學實驗精神找答案
- 分清事實與觀點:不要把自己的觀點誤以為是絕對事實,學會驗證與修正
- 不要用類比作決策:透過第一性原理去拆解問題,再建構解決方案,而非單純模仿他人
- 在2025善用AI:AI能夠大幅節省時間,提升效率,並協助人們進行創作、決策與管理
真正的價值在於不斷思考並快速行動,而非單純地仰賴或排斥AI。
懂得利用AI做助理並保留自己的獨立思維,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