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結論:我反對的不是 AI,而是把 AI 當成情緒安慰與行動的替代品。若要用,就只在行動之後,用它做結果回顧、指標量化與下一輪小實驗設計。
我第一本閱讀的個人成長書本叫做:《思考致富聖經》。
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,我過去十年間閱讀了不少於十次。這本書的內容很為我帶來了很多動力,幫助我在面對難關時可以相信自己,繼續走下去。
時至今天,我發現AI某程度上也做到了「成長書本」的角色。
我最近想要改寫課程,讓課程的銷售再進一步增加。
然後,我問ChatGPT:「你覺得課程如何?」
它回覆:「很不錯,很齊全,而且可以幫助學員。如果想要更進一步,可以這樣這樣。」
在那一刻,我發現到為什麼AI也有可能會變成「雞湯大師」,讓我停滯不前。
這個想法啟發了我寫這一篇文章。
目錄
Toggle誤以為一切會變好
在早期創業時,我每 1-2 個月就會讀一次《思考致富聖經》。
因為當時的我毫無進度:產品賣不出去,商業模式也不存在。閱讀這些成長書,給了我繼續堅持的力量。但現在回頭看,那些力量其實很虛無。就像一艘往錯誤方向航行的船,盲目堅持比放棄更危險。
我用書裡的金句麻醉自己,告訴自己「一切會變好」,卻從沒真正改變。
這和今天很多人依賴AI很像。
書能給我安慰,AI也能。不同的是,AI被設計得更「貼心」:它不會傷害你,它永遠站在「用戶」這一邊。
有一次我對ChatGPT說:「我覺得我的事業很一般。」
它回覆我:
「這是很自然的感受,很多創業者都會有這樣的心情……」
「你可能在和別人的高光時刻比較……」
「你的評估標準不夠明確……」
聽起來很合理,也讓我心裡舒服一點。甚至我會想:「其實我也沒什麼問題啊,我也算不錯。」
可是,這才是問題的開始。
因為舒服感讓我停下了腳步。這就像減肥的人,少了 5 公斤很棒,但若因此覺得「夠了」,就會失去繼續進步的空間。
不管是當年的成長類書,還是今天的ChatGPT,它們都會告訴你「你很好」,卻不會推動你去正視現實,去改變,去突破。
不知道真正的問題
第二個靠 AI 成長的缺點,就是:你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在哪裡。
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當我們活在一個理想化的世界裡,一切都會顯得「沒什麼大問題」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:你想減肥,設定了目標要瘦 5 公斤,但到最後 1 公斤都沒減下來。這時候你去翻成長類書,它可能會告訴你:「繼續努力吧,你沒有問題的,總有一天會見到曙光。」這些話聽起來很正面,讓你覺得自己沒問題。可偏偏,最大的問題就是:你覺得自己沒問題。
所以我們要小心,不要活在自己的幻想裡。
當你明明和目標有距離,甚至完全沒有進度時,最不該做的事就是麻木地安慰自己。
有信心是好事,保持樂觀也沒錯,但樂觀不代表要失去客觀。
當一個方法根本行不通時,你不能死守下去,否則那不叫堅持,那叫自我欺騙。
回到我創業的經驗。
當我發現一件產品怎麼推都賣不出去,我要做的不是盲目等待它「總有一天會成功」,而是馬上去檢查問題出在哪裡。
是定位錯了?是顧客輪廓不清?是銷售過程有漏洞?還是交付出了問題?
只有找到真正的問題,並且去修正,產品才會變得更好賣。
我推出的第一個課程「一人創業內容創作」。
它一開始就有不錯的銷量。對比 5 到 10 年前,我做的產品卻怎麼賣都賣不動。差別在哪?差別就在定位和觀眾。當年我以為「所有人」都是我的觀眾,這幾乎等於沒有觀眾。再加上那時候流量很便宜,所以我根本沒認真思考定位的問題。
但現在流量越來越珍貴,我才真正明白:沒有明確觀眾,再好的產品都賣不出去。
所以今天我每次出產品,一定會先搞清楚觀眾是誰,確保至少不會出現「產品和觀眾完全錯位」的狀況。如果真的發現觀眾和產品之間不匹配,我也會立即調整方向。我不會再麻木地抱著一個賣不動的產品不放。
因為我很清楚:只有知道問題在哪裡,並且真正解決問題,我才能繼續往前走。
沒有行動
如果你只依靠 AI,或是依靠成長類書籍去改變自己,你很容易陷入一個危險的錯覺:只要保持現在的心態、維持現在的狀態,就能等來改變。
但事實完全相反。世界只會因為你的行動而改變,你自己也只會因為行動而獲得新的動力。
沒有行動,就等於什麼都不會發生。
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看書、聽 AI 建議之後突然有一股動力?因為那就像喝了一碗雞湯,當下熱血沸騰,好像馬上就會迎來轉機。可是一旦時間過去,你會發現一切都沒有改變,反而更加沮喪。
因為你沒有進步,沒有結果,久而久之就開始拖延,最後陷入「沒有行動 → 沒有成果 → 更沒動力」的惡性循環。
創業也是一樣。
你可能有一個很棒的點子,但如果不把它變成具體的行動計畫,不去測試、不去調整,那這個點子永遠只是一個幻想。
我記得有一次跟一個人同桌吃飯,他在分享一個故事。
當年一家餐廳的老闆曾經邀請他一起入股,但他拒絕了。多年後,這間餐廳已經成為上市的連鎖品牌,而他卻仍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客人。
但有趣的是,他總喜歡跟人炫耀這段經歷,好像自己很特別,因為「老闆曾經找過他合作」。
可現實是:他什麼都沒做,他拒絕了行動,所以什麼都沒改變。
這就是最大的諷刺:有些人把「沒有發生的行動」當成自己的榮耀,卻忽略了自己其實什麼都沒做。
AI 也是這樣。
如果你只是問它建議,然後停留在「好像做了點什麼」的錯覺裡,那你跟原地踏步根本沒有兩樣。
真正正確的用法是:不要只讓 AI 模擬你的未來,而是拿著你真實行動後得到的結果,回過頭去和它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。因為只有行動,才會給你真實的反饋;只有反饋,才會推動你真正改變。
用行動代替AI,開始做這三件事
到最後,我說過不要單靠 AI 或成長類書去鼓勵自己。因為那樣做,只會讓你停留在想像中,卻沒有真實改變。
真正能推動你進步的,是以下三件事:
1. 跟真實的人對話,獲得真正的反饋
我第一次真正明白「向人學習」的力量,是在中學時期。
有一次,校長誤以為我是買樓的客戶,打了電話給我。雖然後來發現打錯了,但那通電話卻改變了我。我覺得這是一個有錢的人,可以向他請教。
我鼓起勇氣再打給他,請教如何賺錢。那次對話,他毫不保留地告訴我自己在金錢與事業上的心得。
從那天起我才知道,學習不只來自書本,更來自人。
因為人能給你的是經歷過的故事,是血淋淋的教訓,是市場裡的真實磨練。
書能給你框架和理論,但人能給你完全預料不到的答案。AI 則更可預期,它的回答基本上永遠都在鼓勵你。
所以如果你想要獲得跟自己想法不同的觀點,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真實的人交談。那樣的碰撞,才會推動你真正成長。
跟真實的人對話:每週約談 1 位客戶或同業,帶 3 個問題,回來寫 5 行筆記與 1 個下一步。
2. 學習技能,並用技能解決現實問題
知識只存在於書本,但經驗只能在現實裡獲得。
當你把學到的技能拿去解決真實問題,你才會真正累積經驗。
舉個例子:
你可以聽無數的商業 Podcast,讀無數的行銷理論,但如果你沒有把它們應用在你的產品、客戶和市場上,那一切都只是「知識」。只有落地應用,你才會開始面對現實世界的變化。因為人不同、情境不同,理論一定會遇到挑戰,而你就會被迫調整。
這些一次次的調整,會逐漸養成所謂的「專家直覺」。
專家直覺不是天生的,而是無數次實驗與修正累積出來的。理論無法直接給你,但實踐可以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技能、用技能,因為只有這樣,你才會真正往專家的方向靠近。
學技能並應用:7 天做 1 次最小可行實驗,記錄目標、假設、數據與結果。
3. 用行動建立身份
當你開始行動,世界會回饋給你最直接的成果,而成果會帶來動力。
比如你開始運動,第一週就發現自己瘦了一公斤。這個小小的進步會讓你更想繼續做下去。
就像跑步一樣:跑過第一次,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辛苦,你就會更願意下一次再跑。
久而久之,跑步不再只是一個動作,而成為你的「身份」——你就是一個會跑步的人。
這就是行動最深層的力量。
它不只帶來結果,更會逐漸塑造你的身份。
而當你的身份改變,你的人生也會跟著徹底改變。
用行動建立身份:連續 14 天每天 1 件可度量的小任務,只追 1 個指標。
總結
依賴AI沒有問題,問題是不要以為AI描述的你就是真實的你。
你的確很好,但不代表你不需要改變。你需要的是客觀地面對自己的一切。隨著AI越來越普及,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會用AI來進行自我諮詢。如果你要發揮AI的 100%,最好就是先告訴他你的目標是什麼、現況是什麼並要求它為你提供行動建議,引導你進行行動。
我曾經對ChatGPT說:「我什麼也沒有做,覺得很不安。」
它會回覆我沒有問題,只需之後去做就可以。
這看似沒有問題,但如果長持下去的話,你就會把不作為變成心態,以後也覺得沒有問題。
這就可能會變成問題。